官方微信

TOP

化身复工畅销品,仍难扭转行业下滑,电暖器行业何时能回暖?

2020-04-02 13:14   来源:中国家电网   安龙

  在疫情期间,不少家电品类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也带来了线上销量的增长。不过看似不涉及安装,且渗透率不高的电暖器,从数据上看依然没有展现出行业复苏的迹象。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9销年(2019年9月-2020年2月)的电暖器零售量为2679.9万台,同比下降20.1%,零售额为79.8亿元,同比下降19.6%,电暖器从2017销年到2019销年整体市场规模持续萎缩,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停止。电暖器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短暂升温难挽增速下滑

  办公室中央空调的停用,无疑给电暖器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机会。据拼多多新消费研究院提供的数据,白领复工十大畅销商品中,电暖器排在第四位,而“百亿补贴”专区的办公室迷你电暖器的销量同比增长132%。2月末开始在北京的公司办公的林先生,就在复工后不久立即下单购买了一款电暖器产品。林先生向中国家电网表示,刚开始复工时,办公室温度较低,害怕这个期间感冒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因此购买电暖器用作自己工位附近的取暖。

  不过,虽然复工为电暖器的销量增长贡献了一些力量,但并未扭转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电暖器在2019销年线下渠道零售量达760.8万台,同比下滑32.7%,零售额达33.3亿元,同比下滑32.4%;线上零售量达1919.1万台,同比下滑12.1%,零售额达46.5亿元,同比下滑7.0%,线上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除去季节性产品、北方供暖导致需求用户较少、壁挂炉和空调等替代性产品增加这三个此前就存在的因素,电暖器这一波销量增长,还受到另外三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按照预想得那样持续下去。

  首先是供暖期的延长。考虑到突然停热可能会造成室温过低,不利于对疫情的控制,3月开始不少地区纷纷宣布延长供暖时间,比如北京本次采暖季共延长16天至3月31日,张家口延长至4月7日,沧州、石家庄延迟至4月初,廊坊、唐山、保定、邢台、衡水延迟至4月1日零时结束,烟台延长至3月31日,济南、青岛则4月天气情况而定……各地的供暖器延长,无疑对电暖器的销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其次,部分地区天气的逐渐转暖,也在影响着电暖器品类的销售情况。以北京为例,该地区3月中旬开始单日最高温度在20℃左右波动,虽然在3月26日最高气温曾骤降至10℃,但近几日最高气温也连续增长。如果此前延长供暖的地区,在4月停热后最高气温能保持在20℃左右,那么基本上可以视为给本销年的销量增长划上了一个句号。

  最后,轮班制的实施对于电暖器的销售表现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北京在2月、3月对商务楼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管控,中国家电网注意到,不少社区会对楼内的公司到岗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要求每日到岗率不超过50%,人们实际到公司上班的时间大幅减少,也让不少人打消了购买电暖器的想法。

  疫情或加快线上布局

  受到疫情的影响,各类家电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线下渠道销售均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企业也将今年线下的营销资源向线上渠道调整。目前已经有不少家电从业人士认为,疫情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一些原本在线下门店购买家电产品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也会尝试使用电商App,并逐渐养成线上购买的习惯。

  电暖器的渠道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情况。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电暖器从2017销年至2019销年,线上渠道的销售额在全渠道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从37.4亿元增加到46.5亿元,线下渠道则从45.1亿元降至33.3亿元,2020销年更多的企业可能会在线上渠道进行产品布局。

  相比线下渠道,电暖器在线上渠道的竞争格局仍未确定,也加剧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电暖器在2019销年线上销售额Top 3、Top 5、Top 10的集中度分别为44.26%、56.42%、73.71%,同时电暖器的百户拥有量仅为26台,新增量占比达84%,处于发展期阶段。目前线上市场缺乏能够占据绝对市场优势的头部品牌,市场渗透率也尚处于较低的状态,这也成为企业争相在线上布局电暖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19销年的情况来看,暖风机和踢脚线依靠,在线上的销售额占比超过电热油汀、欧式快热炉和小暖阳等品类。不过部分购买踢脚线产品的用户表示,实际使用后升温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存在费电的情况,一些购买暖风机的用户也指出这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噪音过大的问题,这些产品痛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潜在用户对于这类产品的判断。

  从去年开始,一些品牌已经开始从全屋取暖、智能控温等方向上入手布局,试图打破消费者对于电暖器的单一印象。未来,聚焦省电、快速升温、降噪音、防烫等基础功能升级,添加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功能,与其它家电产品在功能上做更加差异化的区分,让消费者意识到这些产品创新点后,这个品类可能才会迎来进一步的增长。